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,智能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,更是个人财产、身份认证乃至社交生活的核心载体。然而,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深入,个人信息泄露与金融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。
近期,某地发生的一起六旬男子将手机交给保险业务员操作后,被“刷脸”盗走19万余元的事件,再次将公众的视线聚焦于个人信息保护与金融安全的紧迫性问题上。作为法律从业者,本文将从律师的角度,深入剖析该事件的法律性质,探讨其背后的法律责任,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。
1、利用工作之便盗刷银行卡事件,该性质如何定性?
在此类案件中,判断行为人构成诈骗罪还是盗窃罪,关键在于其行为的本质特征。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使用欺骗方法,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。而盗窃罪则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。
本案经法院审理查明,被告人张某利用被害人郑先生的信任拿到了郑先生的手机,并骗使郑先生配合人脸识别,其行为表面上是采取了欺骗的方式,貌似构成诈骗罪。但是在刑法中,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,让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进而给付财物。而该案中,张某只是采用欺骗的方法让郑先生人脸识别,郑先生以为是在办理保险业务,并没有申请贷款并自愿将贷款给予的意思表示。张某的行为系未经郑先生的同意,骗使郑先生申请了贷款,后将贷款转入自己控制的账户,其行为本质上是秘密窃取了郑先生的钱款。因此张某的行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秘密窃取他人财物,应当认定为盗窃罪。最终法院认为被告人张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盗窃他人财物,数额巨大,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。
随着“刷脸”支付等智慧支付方式的普及,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。然而,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新的犯罪手段。他们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或社会工程学方法,诱骗用户进行人脸识别验证,进而窃取用户资金或个人信息。
此外,一些不安全的网络环境、恶意软件以及内部人员的不当操作等,也可能导致用户信息的泄露和资金的安全问题。因此,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,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,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。
防范建议:
提高警惕,谨慎授权:用户在使用涉及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的应用时,应谨慎授权,避免将手机随意交给他人操作。同时,要时刻关注账户动态,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警并联系相关机构。
加强密码与生物识别保护:定期更换密码、启用双重认证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账户安全性。对于生物识别信息,应避免在公共或不安全的环境中进行验证操作。
安装正版软件,保持系统更新:避免安装来源不明的软件或插件,以防恶意软件入侵。同时,及时更新手机系统和应用程序以修复已知漏洞。
加强法律意识与维权能力: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维权途径,一旦遭遇信息泄露或资金被盗等情况,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案并寻求法律援助。
法律求助电话:13120183555
声明:北京盈锦律师事务所所刊登的文章仅供学习和交流,不得视为盈锦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。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,请注明来源“北京盈锦律师事务所”及作者署名。